欢迎您!    收藏网站旧站入口OA入口English
急诊电话:
(020)38688102

联系我们

广州市黄埔大道西613号

020-38688888

510630

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报道

【南方都市报】“盾构机”进血管 保住大爷一条腿

发布者:系统主管       发布时间:2017/02/24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17-2-20

a806ebc2ab3418e28d834094d91bed5f.jpg

该技术进入人体的位置是股动脉(口径6 -8毫米),该设备导管的口径只 有2 - 3毫米。该设备配有1 .3 5米长的导管,还配有一个每分钟6 0 0 0转的旋转刀片。

“盾构机”进血管 保住大爷一条腿

    多亏一根小小的导管,76岁的林大爷保住了自己的右腿。10个月前,林大爷右下肢不仅发麻而且发凉,腿痛也越来越历害,连走路都成了问题。之后,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医生,应用当前全球最先进的腔内治疗技术,凭借一根2-3毫米口径的导管以及导管上一片每分钟6000转的旋转刀片,为林大爷成功实施了下肢动脉腔内斑块旋切+药物涂层球囊成形术,终于疏通了动脉。

“运用这个技术,患者一年后的疏通率达到了92%以上,应用该技术的患者5年内通畅率,也能保持在70%以上。”该院介入血管外科专家李承志表示,为了避免切割出来的堵塞物碎屑掉落,形成新的栓塞,他们的团队还特意创新应用了一个保护伞,挡在切割部位远处,待手术结束后顺着导管带出体外。

右下肢疼痛不已 七旬老人面临截肢风险

10个月前,75岁的患者林大爷,右下肢出现疼痛,并出现第一足趾溃疡,局部皮肤发黑,休息时疼痛明显,并逐渐加重至夜间疼痛无法入睡。患者脚部不仅发麻而且发凉,腿痛也越来越历害,连走路都成了问题。

林大爷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慕名找到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血管外科张艳副教授。经检查,张艳副教授判断患者右下肢支架植入术后再闭塞,导致右下肢严重缺血。患者腘动脉和足背动脉完全触及不到搏动,第一足趾皮肤已经发黑并且存在溃疡,病情十分危急。如不及时恢复下肢血液流通,很快就会出现脚趾坏死范围扩大和细菌感染,进而毒素攻击全身重要脏器,需要截肢才能挽救生命。

一个多小时手术 硬生生趟出一条“血路”

结合患者的病情及影像检查资料,介入血管科专家张艳、张红、李承志决定联合为林大爷实施右下肢动脉腔内斑块旋切+药物球囊成形术。通过造影发现,患者右侧股动脉支架植入术后,股动脉支架内完全堵死,几乎没有血流,若不及时疏通血管,患者脚趾溃疡将无法愈合并且会继续加重。但患者的股动脉闭塞十分严重,导管和导丝向前推进很困难,强行通过闭塞段可能致使导丝进入内膜下,此时行腔内斑块旋切会大大增加血管破裂的风险。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手术,终于成功建立左侧股总动脉到右侧腓动脉通路,血液回复通畅。然后反复通过旋切导管进行支架内斑块旋切、药物涂层球囊扩张,最终硬生生趟出一条“血路”。膝上血管通了,膝下血管也通了,更为神奇的是患者立马疼痛缓解了,小腿发热了,脚指头也有感觉了。老人三天后病情改善出院,随后的随访,患者一切正常。

揭秘

血管里的“盾构机”:1.35米长导管配备6000转/分的旋转刀片

地铁盾构是城市地铁建设中一种重要的施工技术,是在地面下暗挖隧洞的一种施工方法。它使用地铁盾构机在地下掘进,在防止软基开挖面崩塌或保持开挖面稳定的同时,安全地进行隧洞的开挖和衬砌作业。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全国率先引进全新的下肢动脉腔内斑块旋切+药物涂层球囊成形术。不仅在患者完全闭塞的动脉血管内开起了“盾构机”,还能涂布药物抑制血管再度闭塞。

该技术进入人体的位置是股动脉,股动脉口径6-8毫米,而该设备导管的口径只有2-3毫米,钻进血管内显得游刃有余。而该设备配有1.35米长的导管,不管患者是个什么样的大长腿,这一长度已足以从股动脉(大腿部位)一直游走到下肢的病变栓塞处进行手术。“该设备还配有一个每分钟6000转的旋转刀片,熟悉人体血管走向的医生,只要控制好导管,控制好切割范围,然后在影像指导下进行药物涂层球囊扩张,就能更好地起到治疗效果”。李承志表示,为了避免切割出来的堵塞物碎屑掉落,形成新的栓塞,他们的团队还特意创新应用了一个保护伞,挡在切割部位远处,待手术结束后顺着导管带出体外。

据介绍,截至目前,这一新技术在该院已经开展了10多例,均取得成功。据悉,目前这一技术的应用还刚刚被引进到广州一年多。技术很先进但也有其弊端处———昂贵。大部分项目都是自费项目,无法享受医保报销。所使用的导管、刀头、保护伞均为一次性耗材,单次手术费用加起来约需要10万元。

背景

通血管技术进化史

血管系统是人体内最长的管网系统,其在人体内部纵横交错,有动静脉之分。总长达到10万公里的各种口径的血管,将养分、氧输送到人体的各个地方,又将代谢后物质、二氧化碳和水分回输,分工明确,以维持各脏器、组织的正常运转和人体的活动。而血管尤其是主要的动脉血管如果发生堵塞,其输送端失去血液供应或血液供应不畅时,就会导致失去供应端人体组织的失能甚至死亡。比如心脏冠脉,一旦堵塞,心肌缺血可导致人体猝死,再比如下肢动脉,一旦缺血就会导致下肢逐渐乏力、疼痛、坏死,甚至需要截肢挽救生命。不论是哪一种动脉堵塞,要么通过外科手术,要么通过介入微创手术来疏通血管,解决血液输送问题。

外科手术 很多患者死于并发症

不论什么管道,都有使用期限,人体的血管也不例外。虽然不只是管用30年,但随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等因素,人体血管尤其是下肢动脉会病变狭窄、闭塞,这一统称为下肢动脉闭塞症的疾病,目前正伴随着社会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老龄化,发病率逐年提高。

堵塞了就要疏通,才能保证下肢的血液供应和存活。稍早前,治疗严重的下肢动脉闭塞,一般采取外科手术方式。从患者的腿部开一条长长的口子,找到堵塞病变的血管部位,用一条从其他部位移植过来的血管充当桥梁,绕过堵塞部位,用这条移植血管恢复血运。这类手术创伤非常大,患者恢复的时间往往需要一个月以上,因为创伤大,康复时间长,感染几率大,不少患者甚至不能扛过这个手术,死于并发症。

介入手术 支架被引入到血管治疗

情况在1964年得到改观,医学界发明革命性的血管腔内治疗技术,也就是最早的介入手术方式。将一根小小的导管扎入到动脉血管内,然后顺着管道进入到病变、闭塞位置,通过导管内的钢丝慢慢突破血管闭塞处。闭塞处疏通了,血运也就恢复了。“和传统的开放手术搭桥比较起来,这一方式确实是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治疗的效果却并不太理想。疏通后一年的再次堵塞几率高达30%,这些患者又重新回到了医院”,李承志表示。

既然疏通之后还会再堵塞,那如果用个支架将堵塞、病变部位支撑起来,情况又会怎样呢?为了提升第一代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通畅率,医学界又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了支架。支架技术的应用,确实令血管病变患者的通畅率有所提高,因此也得到了极大程度的应用和推广。但在血管内植入支架后,血液里的血小板容易富集支架处,容易形成血栓,需要长期食用抗凝血药物。此外,支架为金属物质,一旦植入位置靠近活动关节,频繁的运动会导致支架断裂。国外的医学界通过随访发现,使用支架技术,患者1年的通畅率提升到了72%-80%,20%以上的患者会在一年内回到医院。

“盾构”技术 用刀片将闭塞处斑块切出来

血管介入技术的演进,总是在不断的突破中发展。为了进一步降低血管疏通后再度狭窄、闭塞的发生几率,冷冻球囊技术在2005年前后开始推广应用。一种携带氧化二氮的一次性使用球囊,球囊在放置到病变位置后,会快速冷凝手术部位,以取得为疏通血管壁进行快速塑形的效果,从而希望能够降低再狭窄闭塞的发生率。当人们对这一技术发明者的脑洞表示震撼时,这一技术的随访结果也出来了。短期、中长期疏通率并没有比支架植入提高多少。

早期的血管介入疏通技术只算是将闭塞处打通、撑开,效果再难取得突破性进展了。如果将病变堵塞的血管内堵塞物取出来呢,疏通率,尤其是长期疏通率会否有改善呢?差不多和冷冻球囊技术同一时期面世的斑块旋切技术,在2003年前后开始应用,器械开发专家们开始在导管内加装一把薄如蝉翼的旋转刀头。就如同目前在城市地下挖掘地铁隧道的盾构机一般,一边将管道凿通,一边将挖出来的泥土、岩石带出管道外。

采写:南都记者王道斌 实习生邓沛露 通讯员 张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