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    收藏网站旧站入口OA入口English
急诊电话:
(020)38688102

联系我们

广州市黄埔大道西613号

020-38688888

510630

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报道

【羊城晚报】竭尽所能让金口重开

发布者:系统主管       发布时间:2015/11/18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科主任教授陈卓铭

  名医档案

  陈卓铭,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神经病学和康复医学硕士生导师、康复医学博士生导师。擅长成人语言障碍、智力障碍、脑血管病和脑外伤后遗症,偏瘫、失语、吞咽障碍、平衡障碍、认知障碍、痴呆、帕金森氏病;儿童自闭症、脑瘫、语言发育障碍、癫痫等各种疑难症的诊治。主持举办了十五期全国语言和认知障碍学习班、针对聋儿语言训练、孤独症儿童的语言及行为康复、脑瘫儿童的发音、失语症的语言及认知训练、老年痴呆的早期康复有较深入的研究。曾任第九届亚太听力语言大会(APCSLH)执行主席。全国言语语言学组组长,广东省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会副主任委员等职。曾主持两项国家自然基金,共承担省部级以上重大课题13项。其主持研制的“语言障碍诊治仪ZM2.1”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被全国800多家大医院及康复中心运用。“认知障碍诊治仪ZM3.1”遍布全国200多家大医院及康复中心。

  他

  让不肯说话、不会说话的孩子开口说话,他让失语大学生重开金口,恢复生活与工作技能,他让高位截瘫者重新站起……他获得国家二十余项科研课题,他带头研制出语言障碍诊治仪在全国800多家医院和康复中心运用。他,就是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科主任陈卓铭。20多年的不懈努力后,他成为国内外小有名气的名医,尤其擅长成人失语症、儿童自闭症、脑瘫等疾病的康复治疗。作为一个康复科主任,对于特殊儿童、特殊人群的康复治疗,他有哪些经验与你分享?

  陈卓铭教授正蹲在三岁还不开口说话的患儿面前,向妈妈示范正确的训练方法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陈映平

  通讯员 温志勤

  诊室直击:

  一个病人至少看分钟

  30

  11月9日,记者上午9时许赶到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科一楼的诊室时,门外五六个小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下或坐或站着等候。陈卓铭教授在为一名来自黄埔区的3岁男孩诊治,他问“你一天训练他几次?”“一次,他不配合,做不了两次。”前来复诊的妈妈说。“这样不行”,他边说边拿起有着自己发明专利的口部运动器,蹲在小男孩跟前,往他嘴里塞。运动器是塑料做的,软软的印着小鱼。开始男童不肯,多弄两次也就张开了嘴,跟着大人发声。“就这样,要每天训练他,不能停!”陈卓铭叮嘱道。

  最小的病人年仅四个半月,因为出生时颅内出血、缺氧,导致发育迟缓前来求治。只见陈卓铭把小宝宝放到床上,推着他协助抬头,双手托起他,感觉他躯体的反应、用棉签的另一端用力扎着小宝宝的手,看他有没有痛觉,直至他发出哭声……费时而细致甚至烦琐的检查,一边问着,一边观察小孩的行为举止,听着父母介绍病情……临近下午一点,所有病人看完。一上午一共看了十个病人。初诊病人平均半小时以上。记者跟诊名医无数,这真是看得最慢、最仔细、最特殊的一个门诊了。

  妈妈:为何我儿3岁仍不会说话?是贵人语迟吗?

  专家:三岁不会说话已可以定残,再不训练可能影响终身,甚至成为哑巴!

  妈妈:听说自闭症是天生的,没药可医?

  专家:没有器质性病变的儿童,不能一概而论“没药可医”,千万别错过六岁前学说话的黄金治疗期!

  妈妈:读大学因重病患上失语症的孩子,能治吗?

  专家:坚持治疗,我们一起努力,有希望!

  让不肯说话,不会说话的特殊儿童“开金口”,是陈卓铭的“主业”,当天上午十个儿童求治,不会说话或不肯开口说话的占了半数以上。这样的门诊他一周开三次。“孩子不会说话,在幼儿园里没有朋友,老师让他一个人坐在一个角落自己玩积木。”听到小朋友的父母这样表述病情时,陈卓铭脸上流露出同情的表情。

  “我的宝宝会不会再长大一点就能说话了?好多朋友说男孩子说话晚一点没关系!”来自黄埔区的妈妈一脸焦急地说。“3岁就可以定残。孩子长到3岁了,听力没有问题,还不肯讲话,张大嘴发不出声,一定要加紧治疗。”陈卓铭强调。

  陈卓铭解释说,因为语言发育迟缓,会影响孩子与人交流的欲望,慢慢就会因为无法正常与外界交流而走向自闭。这类病儿是可治的,大多听力及常规的CT和MR检查发现他们脑部没有器质性病变,主要是自身行为与后天受到环境、学习的影响,失去模仿、学习和训练的机会。不一定要吃药,只需要加强科学的治疗和训练,如采用口部功能运动器,一天至少三次,诱其发声,诱其说话,目前也有家长培训班,家长可以带孩子上三周的培训课程,学会如何教孩子学习说话。“用两至三年,在孩子幼儿园阶段重点训练,他往往有机会像正常儿童一样上小学;但万一错过了,可能会一辈子变成真正的残疾人。

  “有开口说话欲望的孩子最值得训练,治疗黄金期是二至五岁”他说。

  冯冯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仔。不愿开口说话,喜欢一个人静坐,有时会一个人站着不停地转圈圈。看见越长越大却越来越呆的孩子,母亲心痛欲绝。

  2014年中,妈妈带着他怀着一线希望辗转来到陈卓铭跟前。这个正常怀孕、生产,小时候与别的同龄儿生长发育没有两样的男孩看上去挺可爱的,但随着渐渐长大,父母发现他不说话,多家医院检查头颅MR都没有发现脑部有器质性病变,后被几家医院专家诊断为“自闭症”。这样一个快五岁,被判为“自闭症”的孩子还能治么?

  在对孩子做了详细的问诊、观察,并让其做了语言认知及行为的评估后,陈卓铭给冯冯开出“神经行为药物+康复训练方”。首先进行注意力及沟通交流能力的训练,随着小冯对外界的关注能力改善,其沟通能力也有进步,训练由初期进到中期,训练的重点改为语言及认知的训练。通过使用陈卓铭发明的“口部构音训练器”对他进行口部肌肉的训练,诱发小冯发出更多的声音,鼓励他积极主动和人说话,并进行一些简单思维能力的训练。

  在医生、治疗师、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小冯进行了“评估-训练-评估-调整治疗”方案一年半后,恢复了幼儿园随班就读,终于能够正常上课听讲。类似成功治疗的例子,在陈卓铭的诊室里,不胜枚举。

  当医生,治病救人是天职。那么,是不是人救活了,就算完事了呢?当然不是。好好的一个小伙子,突然因为脑出血、脑梗塞送院了,抢救后人是活过来了,但是变“残”了,后遗症带来偏瘫,不会讲话,记忆力衰退。反应迟钝……能否通过所学,去改变他们无法言说的悲惨命运?神经内科专家陈卓铭因此走上神经康复专家之路。“减少了一个哑巴,就是减少一个残疾人!挽救一个孩子,就是挽救一个家庭!”陈卓铭想。 

  为了攻克语言康复这个难关,陈卓铭继续攻读心理学、康复医学、儿科学,语言学、特殊教育学、计算机科学,父母都是高校教授的他,不仅聪明而且勤奋,同时他也找机会去台湾、香港康复医学更先进的医院取经,康复理论和临床水平突飞猛进,再加上对病人的爱心和耐心,很快他就在特殊人群的语言康复领域崭露头角。于是,奇迹在他的科室发生了:来自广西的一位大学生,大学二年级突然发高烧,后被诊断患了病毒性脑炎,继发癫痫、失语,治疗一年多后,肢体功能基本恢复,但是不会讲话了,父母带着他从北京、上海辗转来到广州找到陈卓铭求治,“大概2006年来的,通过给他制订针对性的训练计划,治疗师跟他的父母一起帮助他,很快就见效了,一年多的训练后,孩子慢慢恢复讲话了。”在陈卓铭不懈的坚持与治疗下,这位大学生现在能够进行简单对话。

  “他还通过网络帮助管理了我们的QQ病人群,为与他有同样遭遇的病友服务,他自己在淘宝开了个店,可以赚钱养活自己。”陈卓铭开心地说。

  跟诊一上午,看着面露倦容的专家,记者不由地感叹医生的辛苦。“看到了一个个语言障碍患者走向正常生活,看到自己发明的语言障碍诊治仪被广泛应用,看到每天有一万多人使用语言认知等系列成果脱离无声的世界……虽然累,但我心里真的很快乐。”陈卓铭微笑着说。他的研究生陈美玉跟师多年,对这位学识渊博的老师佩服至极,“有能力,对病人有爱心,又细心又耐心,完全没有教授的架子,太值得我学习了!”她说。是啊,身为医者,能治病为患者解忧;身为教者,能教学能研究能开发,如何不令人钦佩?

  “金口重开”,这个挂在他办公室里十一年的匾额,不大,但金光闪闪,是他一生不懈追求的写照。也是一位名叫徐来发的病友感激之情的表达,陈卓铭,受之无愧!


陈映平 、 温志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