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    收藏网站旧站入口OA入口English
急诊电话:
(020)38688102

联系我们

广州市黄埔大道西613号

020-38688888

510630

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报道

【今日头条】五问换头术:科技骗局还是人类福音?

发布者:系统主管       发布时间:2017/11/24

来源:今日头条 2017-11-23

头都可以换了?然而,学界的大多数声音是:“换你个头啊!”

11月17日,意大利神经学家塞尔焦·卡纳维洛(Sergio Canavero)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经过长达约18小时的手术,他与任晓平团队在中国成功将一具尸体的头与另一具尸体的脊椎、血管和神经接驳。他们的研究成果也于当日发表在《国际神经外科》期刊上。当晚,“全球首例换头术在中国实施”的新闻标题迅速成为了全球不少媒体头条。

卡纳维洛也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在人尸换头取得成功后,实施于活人的实验已“迫在眉睫”。

11月21日,任晓平教授在新闻发布会上更正了媒体关于“人类第一例头移植”、“换头术”等的说法,认为这样的说法并不妥当。“严格上说,这次团队完成了第一例头移植外科实验模型,并没有实行手术。”

任晓平教授指导学生做实验/新华网

运用于人体的“换头”构想最初于2013年由神经学家卡纳维洛提出。2015年,一位患有先天脊髓性肌肉萎缩症的俄罗斯青年计算机工程师,自告奋勇成为卡纳维洛实验的志愿者;同年7月,卡纳维洛在国际生物医学前沿学术交流会议中与留美归来的外科专家任晓平教授达成合作意向。

Valery Spiridonov患有遗传性的霍夫曼肌肉萎缩病症,决定接受换头颅移植手术/视觉中国

然而,前不久英国《每日邮报》爆料称,Valery反悔了!决定不换头了!报道称,如今Valery寄希望于传统的脊柱手术来改善自己的状况,Valery表示自己已经十分习惯现在的生活了。

一问:活体手术将怎么做?

据卡纳维洛设计,人类活体换头手术需要遵从以下四个关键步骤:

1、将受体头部和供体身体冷却,通过低温减慢细胞死亡的速度;

2、剥离脖子周围的组织,并用小管子连接主要血管,干净利落地切断受体和供体各自的脊髓;

3、用聚乙二醇冲洗受体头部和供体身体的融合区域,使二者的脊髓末端合为一体。并在之后的手术过程中不断地注射这种化学物质;

4、缝合肌肉和血管,让受体在三到四周内保持昏迷以避免运动。期间,用电极定期刺激脊髓,强化新建立的神经连接,帮助脊髓进行“康复训练”。

卡纳维洛表示,如果手术成功,病人可在一年之内恢复行走能力。

聚乙二醇是许多化妆品中的必备成分。早有德国科学家利用它来有效防止疤痕组织的产生。像卡纳维洛慷慨激昂说明的那样,如果将头和身体切断的脊髓比作意大利细面条,那么聚乙二醇就好比一种特殊的“胶水”

2015年,卡纳维洛在TEDx上做过题为《头部移植:未来即现在》的演讲。但在多数同行眼里,头部移植的未来仍在未来。图片来源:TED

二问:专家怎么看?

国内外医学界对这一创举普遍持否定和批判态度。

2017年10月23日,全球最大的神经外科学术组织,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WFNS)发表严肃声明:“这种对病人没有任何好处,只为了吸引媒体眼球的行为必须受到所有官方组织的集体抵制。”

曾任中国卫生部副部长的黄洁夫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脊髓切断之后,神经元无法重新联接起来,从科学上讲不可能实现。“从医学伦理上讲,也是不合情理的。”黄洁夫说,“怎么能把一个人的头和另一人的身体放一块呢?”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许典双认为,这一手术的积极意义在于,它是对医疗技术的探索。但目前来看,此次在遗体上的操作只是一次解剖学上的操作,是对手术过程的预演而已,并不是移植成功。

三问:过去是否有成功的动物实验?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前苏联、中国的医学界在动物头移植上都有过成功的先例。1954年,前苏联外科医生弗拉迪米尔·德米科霍夫(Vladimir Demikhov)将一只小狗的前半身“嫁接”到一只大狗身上,术后的“双头狗”奇迹般地存活了下来。

虽然多次试验后所有的“双头狗”都没有撑过6天,但动物体移植由此被推上历史舞台。

2013年,头颅移植重回大众视野。任晓平教授率领团队进行了首次小鼠换头实验,并取得了部分成功。尽管术后的小鼠最长只活了一天,但换头后的老鼠能够脱离呼吸机进行自主呼吸。

2013年任晓平鼠头实验

四问:活体换头术最大的难点是什么?

医学上各类器官的移植技术已得到极大发展和完善,相比之下头颅移植却进展缓慢,实验屡屡受挫。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许典双认为,其中一项重要原因是,中枢神经损伤的修复在如今的医学界仍是一个难题。

大脑和脊髓的连接会是手术的难点| webmd.com

他说,此前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徐如祥教授团队所做的一项对脊髓横断损伤后如何重新再生长的研究中,他们采取的方法是给脊髓断端间架一个促进神经再生长的支架,这一研究在大鼠实验上有一定效果,但是人和实验动物很不一样,因此研究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进展。

对专科医生而言,骨头、肌肉、血管、外周神经的连接已驾轻就熟,但中枢神经则不然。“尤其是脊髓,特别是脖子这段颈髓,越靠近脑干延髓的部分越关键,因为脑干管着人类的呼吸、心跳等关键生命活动。脑干的作用相当于连接“电源”和“灯泡”的“电线”,人对外界的感觉要通过它来上传,大脑的指令要通过它来下达。尤其是延髓和颈髓的上段,对呼吸的控制非常重要。

许典双读过卡纳维洛的多篇论文。“他将采用纳米级的刀,也就是非常锋利的刀,对脊髓进行快速切割,让受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快速离断,接上同样被快速离断的供体。而连接的方式,是粘合剂。那么问题来了——粘合剂能否让它长起来?倘若真成功了,那么这个粘合剂倒是个大发明。可以解决很多脊髓截瘫患者的问题了。”

五问:“换头”会有伦理问题吗?

在医学技术的讨论之外,“换头手术”把多年来人类对精神、大脑和人体之间的关系的争议重新推上风口浪尖。

换了头,我还是我吗?人格是取决于我的躯体还是脑袋?诸如此类的疑问,参与实验的动物是帮不上什么忙的。有的人甚至担心,换头手术若成功,最终演变为一项“外貌消费”,导致人们为了美貌而交换身体;也有人觉得,如此一来,老了就买一年轻人的身子接上长生不老不是梦;而且,身高、残疾、瘫痪啊都不再是事儿,身体硬件条件都能弥补。

生命伦理学专家、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翟晓梅则担心,相比于哲学上的争论,安全性才是更大的伦理问题。国际医学科学组织理事会和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的国际伦理准则》中提到:人体实验必须得到受试者的知情同意;实验应当对社会有利,又是非做不可的;禁止进行估计受试者有可能死亡或残疾的人体实验。

任晓平的观点是:“作为医生这是我的使命,伦理最基本的要素是生命、生存,没有生命和生存无法谈伦理。”

【器官移植】

说到器官移植,它是二十世纪医学领域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素有“医学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之称。这项技术问世63年。

1954年12月23日,在美国波士顿的彼得·布伦特·布里汉姆医院,约瑟夫·穆瑞、约翰·梅瑞尔和哈特维尔·哈里森医师在一对同卵双胞胎之间进行了肾移植,移植的肾脏存活了8年。这次手术被后人视为现代器官移植的开始。

1963年,美国的托马斯·斯塔瑞教授在科罗拉多大学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例肝脏移植。

1967年,南非的克里斯蒂安·博纳德博士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心脏移植。

1968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瑞兹等人进行了第一例心肺联合移植。

时至今日,随着技术的成熟和设备的改进,肾、肝、心、肺、骨髓及小肠、关节、甲状旁腺、胰腺、骨髓的移植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

【广东】

广东的器官移植也开展得很不错。

当然,必须得先说一个大背景。2015年1月起,中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成为唯一合法来源。广东捐献量约占全国12.6%,连续7年成为全国捐献器官最多的省份。

说到广东知名的移植中心,不得不提中山一院器官移植中心。它是全国历史最悠久、移植规模最大的中心之一,其移植例数及疗效均居全国前列,在国际享有较高的学术声誉。

该中心完成了多项“第一”:

我国首例成功的大器官移植、首例公民器官捐献的肝移植、亚洲首例肝肾联合移植、亚洲首例多器官移植、国际首例“两肝三受”肝移植,国际首例心死亡捐献多器官移植,完成的改良多器官移植例数已创全球之最,患者生存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最近,该中心专家另辟蹊径,成功为一名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患者进行肝脏移植时,创造了“不中断血流”的新纪录,并于8月8日成功开展了第二例同类手术。这一创新成功破解了器官移植的世界性难题,有望改写世界器官移植事业的历史,推动我国成为器官移植这项医学尖端技术的领跑者。

“不中断血流”肝移植首例获益者/摄影:张梓望

全球首例“不中断血流”人体肝移植术的发明者,是我国著名器官移植专家、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器官移植科学术带头人何晓顺教授。他指出,采用这项移植新技术,捐献的器官不需要灌洗,也不需要放在冷藏箱保存,让捐献者转赠的“生命礼物”少受损伤,最大程度地保护了器官的功能,使器官以更“鲜活”的状态在受捐患者的体内立即“工作”,从而极大地避免了器官移植的常见并发症。

何晓顺团队在手术中/摄影 张梓望

这意味着,中国科学家破解了世界性难题,让器官移植将进入2.0时代。

【心脏移植】

今年年初到上周,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已成功完成了18例心脏移植手术。

1998年,我国专家实施了首例心脏移植手术。据第一财经报道,中国心脏移植注册中心数据,从2015年至今,国内共完成心脏移植手术800余例,其中30天存活率已达到95.3%。

这是plus君做过的一个换心人的独白视频,可点击观看。

在省心研所心外科专家黄劲松看来,心脏移植并非病情全面恶化才采取的“补救”措施。合适的心源需要等待和寻找。他建议到医院看心脏移植门诊或心衰门诊,得到专家的相关建议的患者,要尽早准备、尽早登记,才有可能提高术后疗效,缩短康复期,节约医疗费用,维持良好的生活质量。心脏移植手术后,新心脏的预期寿命可达到十多年。

黄劲松在心脏移植手术中/摄影 张梓望

根据《2013年国际成人心肺移植报告》中的资料显示,全球心脏移植术后,目前1年、5年和10年的生存率已经可以达到85%、70%和60%,最长存活者已达到33年。

【肺移植】

说起肺移植,必须提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何建行教授团队。如今,该团队已经成功做了168例手术。是华南地区最多的。

何建行团队/中华医学会脑心分会

1983年,世界上第一例成功的临床肺移植由Dr. Cooper带领的肺移植组在多伦多总医院顺利实施。这个病例发表在新英格兰杂志,是肺移植的里程碑。

我国开展肺移植已经有38年。

1995年,首都,我国第一例单肺移植成功。北京安贞医院的陈玉平教授团队实施手术。

1998年,首都,我国第一例双肺移植成功。北京安贞医院的陈玉平教授团队实施手术。

直到2002下半年至2003年上半年期间,三位青年才俊和他们的团队,又掀起了国内肺移植的第二波浪潮!

2002年9月,江苏陈静瑜教授团队成功开展临床肺移植。那一年,他39岁!

2002年12月上海姜格宁教授团队成功开展临床肺移植。那一年,他43岁!

2003年1月,广东何建行教授团队完成华南以及中南地区第一例成功的同种异体肺移植手术。那一年,他39岁!

【记者】南方+记者 曹斯 朱晓枫 李秀婷

【通讯员】张灿城 韩文青 李绍斌 彭福祥 郝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