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    收藏网站旧站入口OA入口English
急诊电话:
(020)38688102

联系我们

广州市黄埔大道西613号

020-38688888

510630

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报道

【南方都市报】16个医生故事: 交班前患者跌倒在急诊科主任怀里!1小时生死大营救!

发布者:系统主管       发布时间:2018/09/07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18-08-19

8月19日,是首个中国医师节。

我们采访了16位医生,听他们讲自己岗位上的故事。

每个人都有满满的故事。

胡云峰大夫聊起了患者超级信任引来的尴尬,逗逼好玩。

王成元医生谈起了那个最勇敢的病人和那场非常成功的手术。

从事产科的梁玲医生和生殖科的李宇彬医生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喜悦。

方航医生说,当外科医生,最酸的就是腿。

除了喜悦,

也有不被病人理解的辛酸,

有未能抢救回患者生命的遗憾,

还有首次值班的措手不及。

一切都那么鲜活与真实。

小板凳搬好,一起来听故事。


●这个面瘫手术可能破坏肩部,她很勇敢,手术成功了!

王成元 北京中日友好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副主任 从医20年 现居北京

看到我的患者经过手术,笑容逐渐恢复、重拾人生路上的自信,这是职业生涯中感慨最深的事。

我有一个大学生面瘫患者,她因耳鸣首诊当地医院,诊断是脑膜瘤,就在当地医院做了手术。手术后,脸完全歪了、耳朵全聋、眼角膜溃疡、连咬东西和伸舌头都困难。虽然肿瘤切除了,但是把面神经、三叉神经、舌下神经都严重破坏了。这是我遇到的最复杂的手术并发症情况。

这个学生家庭非常困难,唯一的亲人就是奶奶,虽然很不幸,但她非常勤奋,她努力想考研究生。她来找我,希望能在入学前,通过神经肌肉移植手术让自己瘫痪的脸能够笑起来,让自己更自信。

但她以前的手术损伤太重,常用的神经都破坏了。面瘫重建,需要神经和肌肉一起移植,缺一不可,否则手术就会失败。这种情况,我还是第一次遇到,国内也没有先例。

我查阅了大量医学文献,也和我在美国哈佛医学院的导师交流。我尝试设计从后颈部取一个长神经(副神经)来完成神经肌肉移植手术。但取这条神经可能会破坏肩部或胳膊功能,需要权衡手术的利弊,会不会得不偿失,令我非常难以下决断。

我把自己的困惑和她认真交流,这个孩子非常勇敢,毅然决定要去尝试。手术经历了11个小时,非常辛苦。第二天我就跑去观察她肩和胳膊,幸运的是一点影响也没有发生,当时我和她都特别特别高兴,手术非常成功,没有任何后遗症。

神经肌肉移植后,要半年才会有效果,她出院后,因为我工作繁忙,一直没有联系。

一个月前,她联系我说考上西安的研究生,要来北京大学参加一个培训班,手术恢复挺好,顺便找我复查。我想在她朋友圈里看看她的近况。哇,有很多她笑的照片,看着很自然,很迷人。有几张她拿着培训证书,自信大笑的样子,很灿烂,让我很感动,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临床医学的进步,要感激这些需要我们、信任我们、自己承受身体的痛苦,给我们外科医生探索和尝试机会的患者,否则医学就不会有进步。

●唉,心酸,明明帮患者省钱,结果反被投诉

胡云峰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  从医13年 现居广州

出门诊,一天百十个号,那是常态,所有的医生都会受这样的苦,而且是周而复始;每个病人都得详细的解释一遍病情,口干舌燥不说,还不让多喝水,因为大型三甲综合医院的门诊医生没时间频繁上厕所。这是每个医生都能体会到的酸甜苦辣。

有时候当医生呢,不被患者理解的时候呢,可能那个时候是最心酸的时候。好几年前,出门诊,那个患者是一个老人,挺朴素的一个人,主诉比较清晰,病情较为复杂。

当时呢,我一心想帮他省钱,就选择检查一步一步做,因为甲检查能确诊,后续的检查就不用做了,可以帮老人省下不少的检查费用。可偏偏甲检查没啥特异性指标,我只好按诊疗规范做了乙检查,同样结果不明显。接着是丙检查……

这时老人不干了,开始在诊室门外大吵大闹,一直吵吵闹闹还直接影响到门诊的临床工作了。到最后,给他退了所有的诊疗费以后,老人才愤愤离开。

那心酸的感觉,至今还无出其右。真不想一气给你开七八张验单,真想给老人省点医药费啊,结果被骂成黑心的庸医了。

最苦呢,我想是心里苦。这么多年,我也试过在一线值班,直接支援急诊。

我记得有一年,当时我们有急诊的时候,正逢急危重症大抢救。我当时正在抢救一个特别危重的病人,复苏,肾上腺素都几个来回了,眼瞅着这位重症患者稍有气色,“哔啵、哔啵”的救护车,又送上来一个同样危重的。这俩大抢救前后没差10分钟。周围的同事也在吭哧吭哧地上着抢救呢。

那种苦,在急诊轮过的,应该都能体会,心里超苦,分身乏术啊。

有这么一件事儿啊,比较异乎寻常。我有一个病人呢,他那一家人都找我看病。可以说是对我都非常信任,只要是有这个皮肤的问题就找我看。

可有有一次,这个超级信任我的病友又来挂号看皮肤问题了。他直接把他家里宠物带来看病了。用人的号挂着,然后给宠物看病。我就只能告诉他,我实在是看不了,这个事太辣眼睛。

我达不到这些要求,您还是另请高明吧

马平武 甘肃天水市秦州区人民医院中医内科 从医25年 现居甘肃天水

临床25年,印象最深的是我年轻时接待过的一位患者。当时,我二十七岁,患者比我大十岁,是一名女性。看完病,患者对我说,“马大夫,我有一些要求:第一药不能太苦;第二药量不能太大,否则喝不下去;第三药钱不能花太多;第四用药疗程时间不能太长。”我当时想了一下,对这位患者说,“我达不到这些要求,我的师傅也达不到这些要求。要是一定要做到这几点,您还是另请高明吧。”

行医多年,常常遇到这样的患者。做临床医生很有成就感,但也时常感到患者会有过高的不合理预期,自己并不能达到老百姓的所有要求。这也可能是,社会公众对中医认识有偏差,觉得每一个中医都应该像传说中华佗、扁鹊那样的神奇。

一名中医医生要真正出师,要使很大劲儿。加上毕业后的继续教育,可能要15-20年,到50岁左右才能成为临床技术非常成熟的中医师。人才培养的时间成本可能比西医还要长一点。现在很多中医院校毕业的医学生,到临床工作几年,发现无法上手,也对中医失去了兴趣,转行去学西医,相当可惜。

●产科笑声多,大部分时间在迎接喜事

梁玲 安徽省芜湖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医生 从业29年 现居芜湖

从89年毕业分配,我在安徽省芜湖市妇幼保健院从事临床工作已经29年了。

我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外科医生,母亲是科室护士长。小时候,父母经常因为手术留在医院,回家的时间非常有限。当时意识到了做医生会是非常辛苦的职业。

为什么要选择妇产科?与其他科室相比,妇产科出现的更多是笑声。我的丈夫是一位外科医生,我认为在心境方面,我们俩有很大的不同。外科需要面对更多悲欢离合,而产科医生大部分时间是在迎接一件件喜事。孕妇并不是病人,而是一位伟大的母亲,怀着尊重的、崇敬的心情去接生,这才是面对孕妇和新生命的正确态度。

我已经习惯了医院里长期不稳定的工作时间,医院里突然有孕妇要生,这个时候根本没想过其他,换上衣服就进手术室了,没有怨言,只有全力以赴。

我们同事经常开玩笑说,产科里最高的就是分贝了,一急起来,不大声都不行,讲话速度都特别快。一场手术的话,剖腹产比较快,一个小时不到就能搞定。但是如果遇到比较复杂的情况,就要一直保持全神贯注的状态在手术台上处理。有一次我们有一个产妇大出血,手术从当天中午开始,持续到凌晨3-4点,最后很幸运,我们抢救成功了。医生护士都累得直接在医院躺一下,到了白天又要继续上手术台。

有的时候,由于产妇自身条件的原因,孩子出生后可能熬不过自己的命运。比如有的新生儿一出生后就不会哭,有的在肚子里就没有了胎心,但是家属只认为是医院和医生的错,认为换一家医院就不会出这种事了,有不理解的家属甚至会殴打医生。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真的很委屈,因为不管面对什么样的情况,我们都会尽全力抢救,最后出现这样的结果也不是我们想要的,这种事真的是又难过又心酸。

●雷打不动行医56年,一家两代都在我这里看病

罗笑容 广东省中医院儿科医生 从业56年 现居广州

我今年84岁啦,每天早上六点四十五分准时出门,回到了(广东)省中医院,56年来都这么做,七点钟半到岗准备,8点开始接诊。

现在是周一、三、六的上午坐诊,看儿科。我给两代人看过病啦,不少人从小被父母带着来我这看病,长大了就轮到他们带着下一代孩子过来。

众所周知,儿科是一门“哑科”。年轻时,我认为儿科吵吵闹闹,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不够高大上,因此不太喜欢儿科。后来机缘巧合下毕业时被指派到了一位儿科老师,拜师为徒后便在儿科做了大半个世纪。

慢慢地,摸索出一点经验,知道怎么跟小孩建立沟通和联系。比如要听诊时,不把听筒一下子塞过去,假装跟孩子“打电话”,要看喉咙时,需要让孩子张大嘴,便对他说:我们来唱卡拉OK。跟小孩相处,最重要有亲切感。

几十年来,每次看到重病的病人,或者没办法治好的患者会感到很难过。但每次只要看到小孩病情慢慢好转,自己也会开心起来。治疗好每一位患者的病痛,自己内心的成就感便油然而生,也会感到一分宽慰。

20180819074433.png

图:来自广东省中医院公众号

一连串的事件令到大家对医生失去了信心,家长们也不想让下一代报考从事医疗行业。这次医师节是很大的鼓舞。医生既要尽责任跟病人做好解释工作,也要体谅部分病人看病时焦躁的心情。医生的价值得以彰显和尊重,是医师节的关键精神。对我来说,最关键是能发挥一分的余力就尽力去做,自然对病人问心无愧,现在已经离不开工作岗位了,活到老做到老。

我打了个赌,输了,到一家农村卫生院创立胆石中心

胡海 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胆石病专科/微创外科主任 从业30余年 现居上海

我专注胆石病防治工作30年,至今已完成胆囊手术6万余例。记忆最深刻的一件事是:1992年,我博士毕业留在上海瑞金医院工作。1993年12月,我从瑞金医院辞职,到江苏张家港一家农村卫生院创立胆石中心。在农村卫生院开展腹腔镜手术。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现在可能也没有。

当时全国开展腹腔镜手术的医院很少,整个江苏省就只有江苏省人民医院开展了这项技术,上海也只有几家大医院有。回想当时,自己怎么有这么大胆量。

中国最早开展腹腔镜手术是1991年2月在云南曲靖。现在看来很不可思议,开展新技术居然不是在大城市三甲医院,而是在三四线城市。一项技术能否开展起来,可能最大的难度在于理念。当时一些大医院,包括瑞金医院对于腹腔镜微创外科手术也抱有一些怀疑,并未开展。

当时我年纪轻,三十多岁,偶然有机会认识张家港一家农村卫生院的院长,他到瑞金医院来学习体外冲击波碎石技术。我半开玩笑地跟他打赌说,如果你们农村卫生院敢开展腹腔镜,我就敢离开瑞金医院,到你们那去工作。

后来,这位卫生院院长真兑现了自己的承诺。我想,只要我看准了微创外科手术的方向,就是到农村去,我也没问题。现在,这个农村卫生院胆石中心已经成为当地一个重点发展的专科。这件事情说明,即使是基层医院,只要有人才、有支持,也可以开展前沿医疗技术。这是我行医三十多年中,最让我感到震撼、最精彩的一段经历。

●第一次独自值班那个晚上,遇到病人去世,措手不及

叶桦 广医三院荔湾医院肿瘤科医生 从业12年 现居广州

我妈妈身体不是很好,为了更好地照顾她,我报考了医学院。

这么多年了,我还记得自己第一次独自值班的那个晚上。那天晚上,有个病人去世了,虽说心里已经有准备,但实际碰到还是会手忙脚乱,措手不及。

12年前,我刚刚毕业,到广医三院荔湾医院的人事科报到,那时肿瘤科缺人,我就被安排在肿瘤科。其实我不想从事手术科室(如外科以及妇产科),我觉得我的性格比较适合从事内科和儿科。

到了肿瘤科之后,我发现这个专业专业性非常强,知识更新速度飞快,而且还涉及了内科各个亚专业,非常有挑战性。

从医12年,我原以为自己已经变得逐渐“冷血”,经历过着众多的死亡场面,心情已经由初始的紧张,悲伤,逐渐变为平静,但直到碰到外婆因病在我们医院ICU里去世,那一刻,我心里觉得很苦涩与痛苦,连自己至亲都治疗不了,甚至怀疑自己学医的意义。

不过,能够从事自己从小喜欢的职业就是我最幸福的事。

●老婆婆用一纸包个月饼和半个煎堆送给我,非常开心

罗曼莉 荔湾区金华卫生院中医内科医生 从业34年 现居广州

我出生于中医世家,家里几代行医,外公、父亲、姐姐、哥哥都是中医生。我在荔湾区龙津路和西华路一带服务工作多年,每次出门,都能碰到相熟的病人打招呼。

从事社区医生工作多年,尝遍从医的酸甜苦辣。

当医生最委屈、最心酸的时刻是病人坐在对面却当你是敌人,最担心是碰到有些病人,老觉得医生是在抢钱,开大处方开贵药就是骗他们钱,他们不信任医生但又不得不来看医生。

最甜的时侯,当然是医治好病人时,他们对你产生无限的感激,尤其是老人和小孩。比如有些老婆婆,这回给她们治好了病痛,下次就拿一张纸包个月饼和半个煎堆送给我当小礼物,算是小小心意吧!这真的非常开心。

●我接到的第一例120投诉:家属坚持转院,病人没有抢救过来

二虎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急诊科医生 从业10年 现居广州

每一位医务工作者在工作中都难免会遭到投诉,被投诉的原因也是五花八门,投诉态度差的,投诉医治效果欠佳的,甚至医院公共厕所没有厕纸,当班护士长都被投诉。

有些无所谓的投诉,当事医护人员根本不放在心上,但有些投诉,令人印象深刻,令人深思。

前年我被一个患者家属通过120投诉。这是我接到的第一例120投诉,为此我还写了一份事件经过,因此印象深刻。

这是一个60岁左右的男性患者,平时就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因为晨练时突发胸痛1小时就近在社区医院就诊。社区医院的医生检查后发现此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血压很低,简单处理后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当时是8点钟早高峰时段,因为社区医院距离我们医院非常近,不到十分钟,我们就携带各种急救设备驱车赶到了。

我第一眼到患者,心里就“咯噔”一下,情况不妙啊。患者当时情况真是非常差,胸痛气促,大汗淋漓导致全身湿漉漉,口唇都有些发绀了。社区医院给患者上了心电监护,血氧饱和度还不到80%。我立刻通知护士给患者面罩高流量吸氧,同时就地做了一份心电图。心电图显示患者下壁心肌梗塞,真是非常严重。

长期的急救工作,使得医护之间的默契配合已经到了不需要言语沟通的地步。护士积极给患者进行护理支持治疗,吸氧、建立静脉通路,有条不紊。患者当时血压80/50mmHg,血氧饱和度回升至接近90%。

患者神志还清楚,简单询问了用药无禁忌症后,我立刻给患者吃了300mg阿司匹林,血压较低也不适宜使用硝酸酯类扩血管药物,最佳治疗方法是即刻回医院做介入手术。

我当时估计从社区到我们医院急诊室大概10分钟,然后安排进入介入室手术,像这种危重病人直接走绿色通道,肯定能在60分钟内搞定。于是我立刻跟他妻子说明了患者目前的病情十分危重,他需要立刻回医院手术。

我言简意赅又心急如焚的交代完患者的病情,期待他家人给我积极的答复。因为医生都知道一句话:“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这个时间就是患者心肌梗塞发生到堵塞的血管开通的时间,真的是要争分夺秒,一分钟都耽搁不得。

但是,他老婆听了我的话后,满脸不信任的表情,说:“我不要去你们医院,我要去市X医院,那里心血管科很好。我们一直在那里住院,那边的医生都了解我老公的情况。”

从他老婆的反应,能看出她平时是一个非常有主见的人,可惜这次没有用对地方,这间接导致了患者的死亡。

要知道那个时候是周一上午8点多,上班早高峰时段,内环路上肯定是堵车。我一听,立刻急了,说,不能去那家医院啊,路上一堵车,时间耽误不起,这个病的治疗要分秒必争,而且你老公现在病情非常严重,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患者老婆说,不行,去了你们医院,什么都要重新检查一遍,而且我在市X医院有熟人。她执意不来我们医院。

我觉得我都以近乎哀求的语气要求她了:这里离我们医院只有十分钟,而且不塞车,什么时候能到市X医院还是个未知数。护士、社区医院的医生都在劝说她,然而没有用,改变不了她坚定的想法。

没有办法,我在车上填写好出车救治单,在转送医院那一栏,选择了患者要求去其他医院,让他老婆签了字。车子开动前,我还不死心,又劝说了一次,仍然没用。

于是我电话汇报120患者病情危重,通知市X医院准备接收病人。救护车扯着警笛就飞驰起来,我一边看着患者的病情,一边祈祷不要塞车,不要塞车……车一进入大路发现拥堵很厉害,司机师傅立刻掉头绕了一小段路上了环路,我感谢驾驶经验丰富的司机大哥,环路上还是比下面顺畅多了。

然而好景不长,环路出口已经塞得水泄不通,车辆都是蠕动中前行。即使警报声再响,社会车辆想让路都没有空间让,救护车在这样的路况下也是毫无办法,只能缓慢地挪动。

我在车上真是度秒如年,紧盯着监护仪心急如焚,在路上已经过去四十分钟了。我心里默念,再坚持一下,千万不要出现病情恶化。终于驶出了环路,马上还有2公里左右,就到医院了。我仿佛看到了希望,但越不想发生的事情还是发生了。这时,患者突然出现昏迷,然后抽搐,糟糕,患者室颤,阿斯综合征发作!赶快除颤!我们的护士姑娘经验丰富,早早就把除颤仪和抢救药箱准备好了,我抄起电极板,护士立刻涂抹导电糊,擦拭患者胸部皮肤。护士姑娘迅速调好除颤仪放电能量,充电,放电。“啪”,一次电击,伴随着患者躯体的抽搐,患者老婆也被突如其来的情况吓坏了,哭着喊着患者的名字。

这时,我已经顾不上跟患者老婆解释病情了,立即一边CPR胸外按压,一边指挥护士用药,球囊面罩帮助患者呼吸。经过一轮CPR后,患者还是室颤,于是再次电击除颤。

这时候我们的救护车已经来到医院的门口,每家医院的门口都塞满了车,禁停的救护车通道里也停了车。终于到了市X医院的急诊室的门口,但患者的循环还是没有恢复。

我内心很想赶快把病人转运至急诊抢救室,但此时,我一刻也不敢停止按压,因为我一停止,患者这条命就彻底没了。

于是,在市X医院急诊科门口,在救护车的狭窄的空间内施救,我头上的汗都滴到我的眼镜片上,眼前朦胧起来。在急诊门口又抢救了几分钟,电击除颤2次后,终于在心电监护上看到了令我欣慰的窦性心律波形。

“快转进抢救室!”我赶快说到。市X医院的医护就在救护车旁等候着,协助转运,医生动作麻利,立刻气管插管等高级生命支持措施一气呵成。我跟市X医院的医生交了班,那位医生嘀咕了一句,这么重也敢送过来?不要命了?我很无奈地说:“唉,是家属强烈要求过来,我也没办法。”

我当时庆幸能把病人复苏回来,就算不被家属信任,累得一身臭汗也值得了。交完班正准备回去,这时听见市X医院抢救室医生说,患者又室颤了,准备除颤……

我没有立刻离去,又看着市X医院的医生抢救了5分钟。我心想,这么久有效循环还不能建立的话,估计这个患者预后很差了。患者现在生命体征这么不稳定,都没有机会再做介入手术了。在路上就整整耽搁了一个多小时,如果当时立刻回我们医院,可能结果完全不一样。

然而,生命没有如果,没有再来一次选择的机会。有的时候一个人生命就是这么脆弱!

最后,这个患者当天中午就去世了。患者家属当天向120投诉了我,说我抢救处置不当,导致患者病情恶化死亡。

我的所做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抢救处理得当,我问心无愧。而且医疗文书也有家属签字,也有同事等其他当事人作证。我也不想跟他老婆理论,我宁可让她把责任推到我身上,换来她的心安。

若是她能了解到她的固执间接导致她老公的死亡,可能让她今后的日子里都背负着这个沉重的包袱生活。我写了一份事件经过的书面报告,交了上去。因为我对此病例救治得当,自然不会给我什么处罚。

虽然这个社会充满了尔虞我诈,但人和人的交往,相互之间的信任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点在医患关系中表现得尤为强烈。信任是医患关系和谐的基础,而精湛的医术是医患关系和谐的保障。

患者家属的不信任导致患者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为什么信任就那么难呢?专业的医生总是试图给你最优的选择,奉劝各位病友,不要总是想着选择最佳的医院,对你的主治医师敞开心扉,坦诚相待,这才是你最佳的选择。一个人再有主见也是有局限的,特别是在医院里,一定要听专业人士的意见,盲目的固执己见有时是致命的。

●连续四年除夕值班,试过连值48小时,很累!

胡峻岩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急诊科医生 从业10年 现居广州

记得我刚参加工作那会儿,连续四年都是除夕值班,在急诊室度过。有三年是排到除夕值班,一年是帮同事值班。为了帮同事顶班,过年有时会连续值班48个小时,很累。

快过年前,急诊科的同事都在等排班出来再安排假期。我家在外地,过年回家不方便,也没那么多假期,也就留下来值班了。

有些科室过年是完全放假的,比如生殖医学科室,我们啊,是羡慕嫉妒。

我对那几年的除夕值班印象极为深刻。

●交班前患者跌倒在急诊科主任怀里!抢救回来了!没有任何神经系统后遗症!

彭宇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急诊科医生,从业16年,现居广州

峻岩讲了一个很累的故事,我来讲一个“甜”的故事。

我记得很清楚,这个抢救发生在去年9月11日上午7点52分交班前。

当时,一位患者在急诊科大门口突然失去意识,全身一软跌倒在急诊科陈德雄主任的怀里。

这名患者52岁,多年前曾因冠心病行PCI放置2个冠脉支架,此次因为心前区不适早早地来广医三院急诊打算就诊。此时陈主任立刻判断出患者发生了心跳骤停,随即进行胸外按压,呼叫护士把患者转入急诊抢救室。

值班的蔡耀权副主任立刻准备好除颤机,电极板放在患者胸前区上,显示心室纤颤。心室纤颤是心跳骤停的心电图表现之一,这个需要马上除颤。蔡主任当机立断,除颤-按压,仍然是室颤,继续按压。高质量的按压是复苏成功的关键,它能保证冠状动脉、大脑等重要器官的供血。

陈主任继续指挥抢救,整个急诊急救团队高效运转,各位组员各司其职,互相合作,按压明显有效,气道开放有效,球囊接高流量氧气人工通气有效,虽然心电监护仍为室颤,但是患者脸色改善;静脉路迅速建立,血样标本留取,肾上腺素已经弹丸式注射,这一套根据AHA2015更新指南制定的流程,平时训练了千百次,今天再一次大展神威。

心电监护上仍然是室颤,蔡主任再一次进行电除颤,有效,患者开始出现自主活动,有了自主呼吸,但是神志不清。从心跳骤停到心博恢复窦性,期间已经持续了约5分钟。如果这个患者心跳骤停后医疗措施不及时,5分钟,足以导致大脑不可逆的损伤。

在陈主任的指挥下团队进入ACLS(高级生命支持)。患者神志有所好转但出现痰多、烦躁,立刻按崩溃气道、急诊困难气道利用可视喉镜建立人工高级气道,呼吸机机械通气;结合心电图改变不能排除心肌梗死,同时联系心内科准备介入;急诊绿色通道立刻开启,利用转运呼吸机保证患者气道及呼吸,安全进入介入室准备冠状动脉重建血运。

大约九点钟,心内科反馈信息,患者PCI成功,呼吸稳定,循环稳定,神志转清,并成功拔除了气管导管,抢救成功!而且没有任何神经系统后遗症!

●当外科医生,最酸的就是腿

方航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广东省骨科医院、广东省骨科研究院)关节外科副教授、主治医生 从医四年 现居广州

最苦的事情,莫过于学医本身。

我2004年开始学医,那时医患关系开始紧张。到了本科毕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医患关系已经是最紧张的时候了。作为公派留学生去加拿大留学时期,我甚至都动摇过留学完了要不要回来。我当时是带着一颗不再想回来当医生的想法出去的,因为当时的辱医事件太多了。医卫领域士气低迷,医患之间充满戾气,当时就觉得医患之间互不信任的关系,10年内难有改观。

到了2014年学成归来的时候,广州也好,全国也罢,医患关系开始改善了。到今年国家设立中国医师节,加上这四年的临床经历,能切身感受到大家对医生的尊重。胡搅蛮缠的病人、家属极少,只要你真心对待患者,他们是能够切实体会到医生的付出,而且越来越尊重医生付出。

年轻的医生在刚刚离开校园时,走上临床岗位后,往往是容易被患者、家属轻视和质疑的。我也被质疑过,刚刚来医院两周的时间,我和患者吵架了。当时我开的医嘱明明就没有错。当时毕竟年轻气盛,虽然对患者的治疗方案是正确的。但面对质疑时,还是欠缺了一点耐心,没能设身处地体谅患者的顾虑。

后来我也慢慢理解了,其实患者他并不是质疑我的想法,只是患者也有自己的需求。而医生应该在正确的治疗同时,更大程度满足患者的需求,这样就可以最好地避免这种医患之间的这个矛盾。

当外科医生,最酸的就是腿,手术台前从早站到晚,好酸。医院医师节庆典的前一天晚上,我所在的科室一共操作做了14 台手术,16日早八点开始第一台,然后就是频繁地接台,到完成最后一台手术时,已经是17日凌晨1点半。类似的手术量,在我们医院里,每个工作日都在上演。周一到周五,五个工作日都这么忙,腿真的很酸。

●用中药和艾灸对付患者咳嗽老毛病,好转了,他的丈母娘竖起大拇指

黄医生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传统医学门诊 从业13年 现居广州

我在2005年毕业后就一直在本单位工作了。我们这个门诊筹备了两三年,是在今年六月份开始运营的。我们传统医学门诊希望能起到传承祖国医学领域中比较有效的、老百姓也喜欢的中医中药、针灸、艾灸、手法分筋等的作用,把祖先留给我们最传统最宝贵的东西普及和发扬。

曾经有个做过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术后遗留有疼痛的症状,有时连上个厕所都很困难。多处求治,只能给予止痛对症治疗,没有其他好办法。有一次来我们医院就诊,留意到我们的传统医学门诊。我们就用传统的方法帮她治疗,给她开中药,配合针灸和艾灸治疗,昨天她回来复诊,说非常开心,疼痛明显缓解了,上洗手间也可以比较轻松地坐上马桶了。

其实要改变人们的观念很困难,很多人都对单纯的传统治疗有怀疑的态度,要很耐心去解释和答疑。

比如有位咳嗽了很久的中年男性患者,各项检查正常,但治疗后病情反反复复,难以“断根”。我们认为其咳嗽就是所谓的“寒咳”,用中药内服和配合艾灸的方法治疗,几天后他的太太跟我们反映说患者的咳嗽好了很多,因患者出差的原因,我们也交代他继续中药和艾炙巩固治疗,患者的岳母也特意过来夸我们传统医学门诊开办得好,竖起了大拇指。

在医患问题上,我认为最关键的是沟通,首先医生要热爱自己的职业,做好自己每一件事,态度要端正。患者没有迫切的需求是不会到医院来找麻烦的,要清楚每位患者的需求,比如有些病人只是想来做一些简单的检查,但他们会问多几问题,这时侯我们就要耐心地回答,多说一两句话也无妨。要体谅每位前来求医的患者,感同身受,尽量做一个让人内心温暖的医生。

●十几年后,看到病友的小孩长大了,最有成就

李宇彬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生殖中心副主任医师 硕士导师 从业11年 现居广州

作为一名70后,在我填报高考志愿时,学金融和学医科的是最多的,想来想去,最后还是决定读医学。读书的过程很辛苦,不夸张地说,本科的时候,我们要看的书可以堆到两米多高。周末都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看书。到了研究生时期,基本上就是做实验。

我2002年读硕士时,生殖医学是很新的学科。现在已经是16年了,生殖和妇产科已经完全分开。

从业这么多年,最开心的莫过于让很多年的病友怀上了健康的小孩,有的病友过了很多年遇到我后还会表示感激,看着已经长大的孩子,我觉得那是医生最有成就感的时刻。自从二胎政策放开之后,我们生殖中心经常人满为患。像我们这种公立大医院常常会每个病人分到的时间就很少,他们千里迢迢过来医生只说几句话,从而质疑医生的可信度。其实我们很快就能判断出病情了,所以就想节约点时间。有时候医闹就是这样子发生的。

还有一次,有位先生的妻子怀孕了,就想来我们医院开假单,让妻子放假。但是在我们医院看来人都没来怎么能开假单呢?当时对方就觉得我们不够通情达理。

● 开始不想读医,当医生后“医到病除”很有成就感

张医生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 从业18年 现居广州

选择填报医学专业是因为家里有医生,家里人希望我读医,但是当时我不是很想读,然而我现在也一直读完了博士。头两三年的学医生涯比较痛苦,需要学的东西太多,学起来也很费劲。然而真正走进了医院工作后,开始对病人感兴趣,将病人医到病除也是非常有成就感的一件事。

我还记得年轻时实习的时候,当时实习管得很严。在儿科里有一个小孩吃东西卡住了,我们就赶紧帮他赶快抢救,虽然困难重重,我当时很生疏也很紧张。但是最后抢救成功了,手术结束后孩子妈妈突然拉住我,表示非常感谢。这件事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在工作中,难免会遇到很刁钻、不讲理的人。有一次,一个病人肠都断了,手术后第三天却因为没钱跑了,最后只能害得我们医生被罚钱。

每回成功圆满地完成一台手术,都很有成就感。我仍记得第一次做手术结束之后的那种兴奋感,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 医生不是强势的一方,很多时候是弱势的一方

张洪宇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 从业28年 现居广州

我是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张医生,1990年毕业后从业了28年,外号“白熊”。在号称“哑科”的儿科里,需要善于观察,需要耐心,不怕烦。很多医学生就不喜欢去儿科,因为小孩子烦,家长紧张孩子也焦虑,儿科常常招不到人。这么多年,我还是很喜欢儿科,就这么坚持了下来。

不被病人理解是最委屈的,遇上医疗纠纷也很委屈。十几年前,曾经有个早产儿得了呼吸窘迫综合征,当时没有特效药而未能存活下来,家长不理解,就去法院告我们。到最后以医疗上的小漏洞为依据赔了几十万,当时感到就很委屈。

还有一次,有位农村的孩子溺水。当时送到我们医院已经比较晚了,呼吸心跳都要没了,但我们还是把他起死回生救了回来但是一直是植物人状态。后来送到重症监护室,那天晚上通宵没睡监护生命体征、给他施药维持着。遗憾的是,由于重症监护室昂贵的费用,家里无力承担。最终家长看他24小时还没醒过来就提出放弃治疗要求,把孩子抱走了。

二十多年前有位来自深圳的病人,小孩消化道大出血,脸色白得像纸一样。当时家长们都以为要救不回来了,结果在我们恰当的诊断和治疗之下,迅速好转并健康出院。那时很开心。

在医患关系紧张的今天,我最痛恨的自然是医闹了。多年前我也曾在报纸上写过很多篇关于医改和医患关系的评论,有很多人不明白医疗纠纷是怎么一回事,我认为这跟以往政府和媒体的舆论导向有关系。医生不是强势的一方,很多时候反而是弱势的一方。其实医生节早就该有了!以前一般弱势人群才有节日,比如有妇女节没有男人节,有护士节没有医师节。因为大家都认为医生是强势的一方,患者是弱势的一方。现在医师节的设立,有利于维护医生的权益吧。希望民众尊重科学,尊重医学,政府医改要多倾听基层一线医生的声音。

我有一个科普公众号,叫“非常儿康”。很多人都说儿科医生那么忙,为什么还要坚持做科普,那是因为我看到社会上很多不正规的育儿号提供了错误的示范和方法,自己希望通过专业的写作,能够把这些误区纠正过来,同时也能建议家长在育儿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孩子心理的教养,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才不会四肢发达,但是心理行为不过关。

写科普文章,用的是下班后的时间,业余时间写作真的很辛苦。但是在后台收获的点赞评论,往往也最能打动人。

我记得有一次在后台收到一位宝妈长达200字的评论,她表达对我们的认同和对她的帮助。还经常有铁粉宝妈说每天都会守着微信号,看我们的更新。这些热情洋溢的评论和赞美,往往是我在每天超级繁忙的工作中,因为时间与空间的问题很难获得的价值感。在医院的环境中,大家都很繁忙,焦虑,时间也很紧,甚至目光都只有1秒的对视,很难产生太多的互动与交流。有了这种新形式的新媒体交流,其实感觉对自己的心态,和对用户感受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也帮助了几万名粉丝用户。

免费科普的工作,我还希望能够一直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