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    收藏网站旧站入口OA入口English
急诊电话:
(020)38688102

联系我们

广州市黄埔大道西613号

020-38688888

510630

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报道

【羊城晚报】精神疾病“盯”上孩子,如何帮他们摆脱“恶魔”?

发布者:系统主管       发布时间:2018/10/09

来源:羊城晚报 2018-10-08

文/羊城派记者 丰西西 通讯员 张灿城

日前,国家卫健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透露,目前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多,有的青少年甚至出现精神心理疾病,“全世界青少年健康心理疾病发病率在20%左右,我们国家低一点,但也是在逐年增加。”

今年10月10日是第27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是:“健康心理,快乐人生”——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

在今年的“世界精神卫生日”前夕,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医学科主任潘集阳向记者分享了几个十分有代表性的临床病例,呼吁家长、学校和社会能够更加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帮助孩子们早诊断、早治疗。

现状:我国精神科医生仅3万多人

广东省2017年世界精神卫生日活动中公布的数据显示,广东省约有120万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其中50万左右登记在册。

“从临床来看,大部分成人精神疾病患者(抑郁、强迫、焦虑等),都在儿童时期就显现,要么是发病,要么就是显露出了这类人格。”潘集阳遗憾地表示,这类患者多数失去了早诊断、早治疗的机会。

根据2005年WHO(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在发达国家及少数发展中国家,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的患病率为12%~29%。有研究者认为成人精神障碍患者中约50%始发于儿童青少年时期。

WHO明确指出源于儿童青少年时期的精神障碍是全球主要的疾病负担,而目前占总人口2/5的儿童青少年人群只占用了全部精神障碍1/9的医疗资源。

“我国目前只有3万多名精神科医生,经过正规培训的心理咨询师6000多人,医生数量和患者需求之间有较大差距。”潘集阳说。

案例1:
13岁少女称自己活着是累赘

一方面是精神科医生的短缺,另一方面是儿童心理疾病,甚至精神病患者越来越多。以潘集阳所在的科室为例,40位住院患者中,有10人是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患者。

13岁少女小雯本是一个天真活泼的初二学生。在一年前某次参加正式活动时,小雯莫名地出现了紧张、呼吸困难的症状,被老师和同学误以为是在做戏,难以理解;小雯则认为是老师和同学与自己的世界观不同。

让小雯没想到的是,将这件事与父母诉说后,父母对此也不能理解,认为是小雯内心不够强大。因此小雯开始与周边人疏远,从此喜欢一个人独处,且会觉得自己活着是一种累赘,常常会思考活着的意义。

这些压抑、低落的观念导致小雯萌生了自杀的想法,开始在网上寻找各种自杀的方式,小雯最终选择将门窗紧闭,想用烧纸产生有毒气体来自杀,后因害怕自己的行为被母亲发现而终止。

或许是内心过于痛苦,小雯会偷偷划伤自己来宣泄。孩子情绪低落的症状愈发加重,体重减轻,难以入睡,且呈现出晨重暮轻的现象,严重影响到了学习和生活。

潘集阳接诊小雯后,认为她存在“重性抑郁障碍”。重性抑郁障碍,也被称为临床抑郁症、单相抑郁,是一种精神疾病。

抑郁症患者存在着大脑结构性改变,发病时间越长、发作次数越多,一旦确诊,一定要尽早就医,足疗程治疗,不轻易停药减药 

这种情况应该如何治疗呢?潘集阳表示,对于儿童重性抑郁障碍通常采取药物及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方案,特别需要家庭的支持与配合。

潘集阳说,研究已经证明,抑郁症患者存在着大脑结构性改变,发病时间越长、发作次数越多,对大脑的损害越明显,儿童一旦确诊,一定要尽早就医,足疗程治疗,不轻易停药减药。

有家长担心,吃药治疗抑郁症对青少年的成长有影响,潘集阳表示,从目前的追踪来看,服药并没有明显影响青少年的发育。

案例2:青春期男孩:
被一张无形的网“控制”

此前,陆林教授透露,网络成瘾是青少年较为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据统计,全世界范围内青少年过度依赖网络的发病率是6%,我国接近10%。

在潘集阳的病人里,网络成瘾的孩子不少见。一年前,小刘(化名)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孩子,但今年以来,刚上中学的小刘变得对学习不上心,不在乎成绩的好坏,觉得自己似乎离不开手机了。

只要有机会小刘就会不自觉地拿起手机,刷刷朋友圈、微博,玩玩游戏,甚至可以和朋友一起出去活动时,小刘宁愿拿着手机看着无聊的毫无意义的网络视频或是游戏解说,也不愿放下手机。小刘似乎活在了一张无形的网里。

潘集阳判断,小刘应该是网络游戏成瘾了。什么是网络游戏成瘾呢?潘集阳说,网络游戏成瘾有几个典型表现:每天连续上午玩游戏在4小时以上,根本控制不住;如果有人阻止,会出现焦虑、愤怒、失眠等戒断症状;长此以往,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症状,完全影响孩子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状态。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网络成瘾呢?潘集阳表示,成瘾有生物学性,研究表明,它的发生于基因缺陷、神经环路缺陷有关。网络成瘾甚至可以追溯到婴儿时期,婴儿通过哺乳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保留母爱的温暖、安全感等美好的回忆和思念,而患者可以通过上网重新获得这种隐藏在潜意识的满足感。

潘集阳认为,网络成瘾背后往往涉及孩子与父母家庭关系、学业、注意缺陷障碍、焦虑或抑郁等多方面心理问题,如果对这些心理因素相关问题进行规范治疗,青少年过度依赖网络的问题也能得到明显改善。

在治疗方面可以采取认知行为疗法、系统脱敏疗法及替代疗法等心理治疗。对于部分成瘾行为难以控制、带有冲动控制或者强迫色彩的患者需要考虑要配合药物 。

潘集阳特别提醒,青少年及父母应该重视网络成瘾问题,正确认识、使用网络,正确看待自己,积极寻求帮助,通过加强人际沟通,主动摆脱对网络的依赖。

案例3:9岁“熊孩子”:
容易走神且根本静不下来

9岁男孩小颜(化名)是家长和老师眼里的“熊孩子”。3年前,他开始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在吃饭和上课、做作业时经常发呆或者不自觉去做其他事情。

孩子平时静不下来,总爱骚扰别人做事,脾气也不好,玩游戏时不遵守游戏规则,和同龄孩子相处存在问题,争吵是家常便饭。

潘集阳说,孩子应该是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在就诊过程中,孩子走神以及“坐立不安”的表现证实了他的诊断。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多动症,是最常见的儿童时期神经和精神发育障碍性疾病,以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多动、冲动等行为为主要特征。

部分患儿成年后仍有症状,明显影响患者学业、身心健康以及成年后的家庭生活和社交能力。ADHD在学龄儿童中总患病率为3%-10%,男孩患病率可能是女孩的3-4倍。

这种疾病如何诊断呢?潘集阳介绍,在临床上,通常要对孩子的行为、智力和其他认知能力、家庭功能和父母的养育方式、神经心理以及孩子的父母进行相关的测验来判断孩子是否患有ADHD。

他建议,在ADHD的治疗上,最好根据患者及其家庭的特点制定综合性干预方案。药物治疗能够短期缓解部分症状,对于疾病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影响则更多地依靠非药物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