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    收藏网站旧站入口OA入口English
急诊电话:
(020)38688102

联系我们

广州市黄埔大道西613号

020-38688888

510630

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报道

致敬|陈祖辉:奋战在隐形战线上的院感人

发布者:系统主管       发布时间:2020/12/08

从1998年湖北抗洪、2008年汶川抗震到2020年援鄂抗疫,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下称“暨大附一院”)感染防控专家陈祖辉为国驰援有七八回了。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陈祖辉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这位从事感控工作20余年、拥有丰富救灾经历的老院感人,在新冠疫情时期毫不犹豫奔赴武汉一线,充当起队友的守护者。


59个日夜,陈祖辉站在污染区和清洁区的边界,把医务人员武装得严严实实送进病房,再从污染区将他们安全接回;他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让每一位战友全身心投入到战斗中;他没有站在最耀眼的第一排,却点起了照亮同伴平安归来的一盏暖灯。


微信图片_20201208121909.jpg

▲陈祖辉



我的答卷是零感染


回忆出征夜,陈祖辉自嘲“没心没肺”。


1月24日除夕,他收到一条来自医院的紧急通知,10分钟后走出卧室告诉妻子,自己加入了广东首批援鄂医疗队,当晚将奔赴武汉。去医院集结的路上,妻子因担心而多次拥抱他,5分钟的路程走了半小时。但一心赴前线的陈祖辉看上去毫无波澜,只顾一脸坏笑。


广东首批援鄂医疗队总计128位队员,除了陈祖辉,还有中山一院刘大钺、中山三院何达秋2位院感专家。他如今回想,广东此举颇有先见之明,“一下子派出多位院感人,这在其他医疗队非常少见,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院感防控,即预防与控制院内医源性感染。“通俗地说,院感专家的工作是排查病区可能引起交叉感染的风险,一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还要监督队友的防护措施是否存在疏漏。”陈祖辉说,院感人相当于侦察兵和排雷兵,防控不到位,不仅会削减医务人员的战斗力,还会加剧入院患者的感染风险。


抵鄂后,广东医疗队接管汉口医院两个病区。陈祖辉进驻呼吸科第6病区后,感到很棘手。汉口医院位于武汉重灾区,距离华南海鲜市场仅4公里,其中呼6病区编制床位数80张,危重型患者高达75%,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更惊心的是,医院的污染区、缓冲区和清洁区不规范,隔断门与两侧墙壁接合处密封不严,站在清洁区能感受到病房的穿堂风。因人手不足,缓冲区的医疗垃圾分装转运缓慢。若不加以改造,无异于让医生与患者在传染性极强的疫情中裸奔。


二话不说,陈祖辉与队友迅速指导重建。根据医院的建筑布局,他们决定改建两个缓冲区,缓冲区的两头分别连接清洁区和污染区。医务人员从清洁区先后通过两个缓冲区,才能进入污染区,分区管控严密。


施工前,陈祖辉细心培训工人,传达防护知识。然而,施工距离病房越来越近时,工人曾因听到咳嗽和呻吟声而害怕,一度撤走。“我和队友把他们劝回来,保证在防护安全的情况下施工,这才把分区通道改造完成。”


广东援鄂队员进病区工作前都要接受院感专家的防护培训,陈祖辉还主动承担起海南医疗队及随队记者的培训工作,曾有一天在不同地方连开三堂课,培训人次上千。


“这些人平时没太多机会穿防护服,哪怕是ICU医生,一年可能只穿一两次。”为此,队友穿脱防护装备时,陈祖辉站在一边盯着每一步动作。哪怕一个细微的纰漏都可能攸关性命,队友穿上防护装备后,他再反复检查袖口的绷带。


清理医疗废物才是陈祖辉最紧张的环节,在确保队友不接触污染面脱下防护服后,这位院感专家还充当扫地僧,将堆积如山的防护服和面罩装入双层袋子并封口,逐一贴上信息标签后运至污物间,再对缓冲区地面、物表与空气彻底清洁消毒。他曾一次清理11袋垃圾,这是触碰院感红线的工作,但没人比他更有经验。


在缓冲区忙前忙后两个月,陈祖辉被队友亲切称呼为缓冲区暖爸。暨大附一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李敏然说:“由于工作性质不同,陈主任没有直接参与一线救治,但处理我们换下的防护服等物品,同样非常危险和辛苦。”


一个人的淡定从容会感染整个团队,年轻医生进病区时,陈祖辉会用肢体语言鼓励对方。“院感人就要扮演这样的角色,就像心理安慰师。我们是来保护队友的,要表现出坚强的一面,才能让人放心。”


以守护队友生命为己任的陈祖辉也曾被吓一跳。一名队员在支援期间着凉发烧,他急忙安排隔离和寻找防护漏洞。好在有惊无险,队友3次核酸检测均呈阴性,陈祖辉悬着的心才得以放下。


援鄂时,陈祖辉抽空执笔并更新个人防护标准化流程至第三版,为广东医疗队乃至外省同道提供参照。在系统无死角的防护指南及科学培训之下,陈祖辉所在的病区没有一人因防护不到位而感染,这是他最引以为傲的事情。


微信图片_20201208121937.jpg

▲陈祖辉随广东医疗队援鄂归来


医务工作者全身心投入战疫,离不开家人的理解。期间,陈祖辉76岁老母亲突然病重,辗转于湖南家乡的多家医院,他作为独子却没能陪伴身边,深感内疚。援鄂第6天,正处防护物资最紧缺的时候,妻子排除万难为医疗队寄来1650个珍贵的医用N95口罩,此番雪中送炭让陈祖辉动容,“我来武汉,她全力支持,我们缺物资,她到处筹集,我何其有幸。”



逆行是一种习惯


现年47岁的陈祖辉出生于医学世家,耳濡目染走上从医之路,1996年从西安医科大学预防医学专业毕业后,在暨大附一院工作至今。2001和2007年,他先后在暨南大学医学院和南方医科大学深造,取得流行病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陈祖辉眼睛大而明亮,谈及过往的医者生涯,眼神里充满笃定。淡然于心,从容于表,这是陈祖辉的个人写照。他说,“我早已习惯了临危受命,随时做好准备,这是我的使命。”


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洪水泛滥,2000多万公顷土地被淹,受灾人数过亿。大灾之后防大疫,全国各地迅速组织救援队伍。那时,工作刚2年、年仅25岁的陈祖辉以感控人员的身份,主动报名参加抗洪救灾医疗队,成为年龄最小的队员。


22年前的场景仍历历在目。医疗队驱车北上,历时3天3夜,过了广东韶关一路乌云压城,大雨滂沱。陈祖辉所支援的武穴到九江段,是洪灾最严重的地方之一,武警官兵在抗洪中处置管涌的场面他现在还能比划出来。在前往灾区的路上,陈祖辉还目睹一场车祸,坐在另一辆救援车上的医生当场牺牲,他亲自将遗体抬下车,内心遭受巨大冲击。


大灾当前,这位年轻小伙把恐惧埋进了心里,只怀救人的使命。受灾群众被洪水围困,所处环境恶劣,缺乏物资保障,皮肤病、肠胃病、手足口病等疾病高发。20多天里,陈祖辉将公共卫生知识尽最大可能教给受灾群众和救援官兵,同时负责药物派发和医疗指引,防控群发性流行病。


回首这段经历,陈祖辉用“震撼”“可怕”来形容。即使圆满完成了任务,他确信,“那是驰援经历中最害怕的一次,条件艰苦,我又太年轻,公共卫生知识还不足。”


2005年,广东省开展扶贫工作,暨大附一院要派一名公卫医生挂职和平县卫生局副局长,负责疾病预防与控制,满足条件的陈祖辉获得一次历练机会。


挂职为期一年,陈祖辉跑遍全县17个乡镇,摸底基层卫生院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并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对卫生人员结构、医疗设备配比、医疗用房布局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


2006年“4·11”京九铁路列车追尾事故,两车相撞造成3节车厢出轨,事发路段处于和平县林寨镇,恰好发生在陈祖辉任期内。面对突如其来的挑战,他迅速带领医疗骨干赶赴现场抢救,根据伤情轻重缓急将乘客送往附近医院救治,及时排除火患和人员踩踏等安全隐患,全部乘客顺利获救。


纵使面对过各种险阻,陈祖辉在救人路上从未却步。2008年汶川“5·12”特大地震,他第一时间加入广东医疗队院内感染及控制分队,奔赴青川县救灾。


初夏的四川盆地闷热且潮湿,大批受灾群众被安置在帐篷里,成为皮肤病、手足口病滋生的温床。面对近乎毁灭的城市、频发的余震、惨重的伤亡和流行性疾病,陈祖辉逐个帐篷走访排查病情,为受灾群众提供药物和治疗,没日没夜地工作了一个月。


一天晚上余震剧烈,陈祖辉躺在帐篷里看到不远处的危房上,有一大块水泥悬挂在钢筋上摇摇欲坠,令人心惊胆战。“青川县治好了我的地震恐惧症,这是冲击疗法,现在我一点都不怕地震了!”


微信图片_20201208121941.jpg

▲2008年汶川地震,陈祖辉(左一)在青川县参加抗震救灾医疗队


领悟过大灾大难的悲痛和绝处逢生的希望,2018年,陈祖辉决心远赴西藏林芝市人民医院帮扶一年,并被任命为广东省第四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领队。


陈祖辉发挥经验特长,帮助援建医院从无到有建立院感防控制度,达三甲医院水平。在林芝市卫生健康委的支持下,他曾筹备两届感染控制学术会议并请来国内知名学者,提升了当地院感防控水平,被誉为援藏工作与受援地院感建设完美对接的典范。


一年不长,为帮助更多群众,陈祖辉牺牲周末召集队友下乡义诊。边疆同胞无助又感激的眼神,触动了援藏队员的医者仁心。


淌过洪水、穿过乱石、战过新冠,每次国家有难,陈祖辉从未缺席。作为援藏及援鄂战友,中山六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杨春华对其再熟悉不过,“他身材高大魁梧,做事认真细腻,胸怀就像身材一样伟岸,是援藏队友心目中的好队长。”

 


院感不是“查卫生的”


陈祖辉深耕院感防控工作20余载,自2011年起在院感科主任的岗位上坚守10年之久,“做感染控制有一些年头了,心里是有底气的。”


与援鄂时的惊险状态不同,日常院感工作相对平淡,主要负责对医院里发生的各种感染进行预防和管控,被称为守护生命安全的二线医生。陈祖辉用一句话来形容:“医院感染管理者要管天管地,中间还要管空气。”


在同事的眼里,陈祖辉是一位严厉的考官。


院感工作需要极高的责任心和担当,也要求细致的衔接管理。平日里,陈祖辉定期走遍医院的各个科室、病房、角落进行督导,组织院感培训,只为制定和传达出最规范的流程化防控办法。如何洗手、医疗废物怎么处理和分类、医疗器械用品如何消杀、怎么分流病人都是他要督查的流程,化隐患于无形,灭危机于萌芽。


院感工作看起来很小,但一旦出漏洞必定是大问题。曾有科室出现聚集性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病例具有明显的流行性,均为相邻病床的患者及护工。接到任务后,陈祖辉立即前往病区查明原因,整个星期与科室人员一同工作,指出操作过程中存在的小隐患,纠正后立竿见影,再无病例出现。


今年从武汉返回广州后,陈祖辉接到某戒毒所的求助。新冠疫情时期,该所20多名戒毒人士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但多次核酸检测呈阴性。临床医生接诊后判断是上呼吸道感染,并开出药物治疗。


作为一名院感医生,陈祖辉更像一名侦探,要查找出聚集性发病的原因。他在现场仔细观察发现病人主要睡在上铺,正对着天花板的风扇。此时广东已入夏,戒毒人士完成劳作任务后一身汗,容易着凉感冒。同时,发热病人未被隔离,群体用餐休息,传染性增强。戒毒所立即根据其意见进行修整,病人痊愈后再无新发病例。


陈祖辉感慨,“院感工作就是这样,有时候我只是做了一点点工作,就会起到很大的效用。”


微信图片_20201208121945.jpg

▲陈祖辉获颁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荣誉


只是,院感工作并不是所有人都理解。很多人觉得,院感防控不产生经济效益,甚至是烧钱的。“院感人常常被误认成查卫生的,空调坏了甚至找院感科去修。”陈祖辉笑言。


但在他看来,做好院感工作能减少感染病例和安全隐患,降低患者风险,提高病床周转率,从而接收更多病人。从长远来看,院感是“可以创收的”。


一场百年不遇的新冠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将鲜为人知的院感工作推向医院中心,也将习惯隐于幕后的排雷兵推上台前。


10月中旬,青岛市胸科医院发生聚集性疫情,由新冠患者住院期间与普通病区患者共用CT室而引发。此次院感疫情敲响警钟,随着国内社区疫情受控,防控重点已转移至定点收治医院,院感的受重视程度明显提升。获颁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荣誉的陈祖辉,更是切身感受到国家对院感医生的高度认可。


不久前,陈祖辉从院感科调任医院教科及学生管理办公室主任,但这位院感专家依然心系老行当。他说,无论院感地位如何,都有其价值和意义,不在意付出是否有人记得,“只要我所在之处零感染,这就是我最大的欣慰。”


十年如一日,院感人的工作未曾聚焦在镁光灯下,但正是这份坚守,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带来重大的价值。无意苦争春,只盼香如故,这是院感人的真实写照。


记者|罗盈盈  (本刊记者张秀丽对本文亦有贡献)  

编辑|明国  尹蓁  责编|张秀丽

来源 | 本文发表于《人之初》杂志,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